001宇航学院宇航学院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已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管理实体,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学校于2008年底整合资源重新组建了新的宇航学院。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各类人才。目前,学院有在校本科生841名,硕士研究生279名,博士研究生126名。学院现设有飞行器工程系、发射与推进工程系、力学系。现有教职工130人,教授27名,博士生导师23人,副教授52人,有博士学位教师81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511人才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飞行器系统设计国防科工委研究生创新基地1个。宇航学院主持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力学,参与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兵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并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等2个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主持建设的二级学科博士点:飞行器设计(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流体力学,固体力学(部级重点学科),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北京市重点学科),飞行器控制,参与建设导航、制导与控制等四个博士点。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13个,其中主持建设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学院承担“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个、“985工程”一期建设学科点4个,“985工程”二期参与建设二级科技创新平台一个。学院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等,取得了一批重要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奖及部委级奖励多项。学院与国外一些相关高等学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2003年以来,学院先后选派多名优秀本科生赴国外多所大学做毕业设计;选派多名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出国合作培养和攻读学位。学院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为培养国家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2006年“基础力学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5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2项。近三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获国际奖3项,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6项。近三年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002机电学院机电学院前身是我校最早创办的院系之一,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实体,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10000余名。目前,学院有在校本科生891名,硕士研究生458名,博士研究生392名。机电学院下设机电工程系、力学工程系、安全与能源工程系和机器人研究所学科特区。现有教职工18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43人,教授(含研究员)4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22人。学院主持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重点学科建设,参与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化学等一级学科,主持工程力学、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建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9个(其中主持建设博士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21个(其中主持建设硕士点14个),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在3个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学院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本科中心教学实验室、4个系管专业类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约14000余平方米,设备总价值1.4亿多元。2000年以来,先后出版各类教材、专著共38部,其中1部获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部获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获“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机电学院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的、高水平的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