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名师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名师教案) 一、备课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P46。 二、备课背景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这个内容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算理及算法),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笔算的基础。 教材的编排,展现的正是该课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出示问题情境,列出算式→利用点子图进行思考,多种思路求出答案→借助一种思路教学竖式,算理算法沟通→练习,巩固算法。 上述教学模式可称“先算理后算法”,很好地体现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算理算法并重,以算理理解引算法掌握。日常的教学,完全可以将此思路细化并实施。 但是,用这个思路进行教学时,老师们可能遇到一个“尴尬”之处——学生在探究 14×12 的答案时(或借助点子图进行思考时),方法的多样化会占据课堂的大量时间。如按教材预设的 14×4×3 和14×(10+2)之外,学生还有会出现 14×6×2,或出现将 14 拆成7×2、10+4,甚至出现 14 和 12 都拆的情况(10+4、10+2)。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无非就是不同角度的分配律和结合律而已(两个数都拆,情况略不一样)。可以想象,课堂上假如放手学生探究了,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丰富的思路及其展示与沟通,一定是极费时的。如此一来,竖式教学的时间不充分是必定的结果,所以,有些课到了练习巩固环节,学生对竖式的分层记录却还是有障碍。 一个可行的应对之法,就是干脆放大算法的多样化,单设一个课时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另一个课时再集中力量教学竖式。北师大版教材就是如此编排的,感兴趣的老师可以查阅教材。 那么,假如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现有编排,我们怎么解决算法多样化和竖式教学的矛盾呢? 我们认为,一个教学内容能追求的目标很多,但可以视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区别对待或取舍处理。于本节课而言,这个竖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两层记录的乘法,学习的难度是不小的——学生既要明白分层记录的原理,又要掌握这种新的算法模型;既要一步一步口算,又要理解每次口算结果的书写位置;既要算乘,又要算加,有时还有进位问题。但即使再难,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那还是本课必须要达成的目标。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弱化算法多样化的目标,而把教学重点放在竖式的算理算法教学上,应当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三、我们的思考 那么,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深化地思考算理,牢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