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培训——必修 4《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 主讲专家:孙熙国 《生活与哲学》主编,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杨 灵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高级教师 【杨灵】《生活与哲学》这门课,是我们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上的一门课。教材的《致同学们》中有这样一段话:哲学,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门,打开智慧的窗,它微笑地注视着我们,说:“来吧,让我带你去看一个新世界,访问一种新生活!”的确,在探寻新世界、访问新生活中,我们教师与我们的学生一起问辩人生,一次又一次感受着哲学的智慧与魅力。今天,我们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教材的主编,北京大学的哲学专家一起探讨《生活与哲学》教材。 孙教授您好!首先请您就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做一个介绍。 【孙熙国】编写《生活与哲学》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的基本依据是 2 0 0 4 年 3 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新课标,即《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依据的基本精神是中共中央国务院 1 9 9 9 年 6 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 2 0 0 4 年 2 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基本精神。新教材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全面贯彻 2 0 0 4 年教育部新课标的各项要求,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指导教材编写。 【杨灵】这次政治课程改革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作为老师,我们怎么理解三贴近原则呢? 【孙熙国】新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三个贴近”。第一个贴近是贴近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是孕育哲学的母体和沃土,离开了一定时代的社会实践,就没有哲学。只有脚踏现实的土地,理论才有生命力;只有跟上时代的节拍,理论才有说服力。因此,贴近时代,对《生活与哲学》模块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位历史学家说,历史是哲学的姥姥家,离开了历史时代,哲学就是无根的水,无本的木。 第二个贴近是贴近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一种现象,一些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哲学产生于人们对于生活、实践所提出问题的追问和反思,因此,从社会实际出发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