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方语言学研究比较早在两三千年以前,人类就开始了对语言的研究,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语言学也就应运而生。印度、希腊、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公认的语言学发展的三个发源地。在对语言学发展历史进行分期时,一般认为在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之前的时期是传统语言学时期或古代语言学时期,本文将就这一时期的中西方语言学研究做一些探讨和比较。一、古代中西方语言学概述中国是语言学研究的发源地之一,对语言的研究有这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并没有语言学这个名称,而是把对语言的研究称为“小学”,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个部分。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重要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萌芽时期,“百家争鸣”带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活跃期,诸子百家的文化交流使当时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对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产生了研究兴趣;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产生时期,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出现了诸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影响巨大的语言学著作;魏晋南北朝至明代,受到古印度语音学的影响,音韵学逐渐兴起,出现了反切注音法;清代,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全面总结提高的一个时期,传统语言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古音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王朝对儒家经典特别是《六经》的倡导,中国古代的语言学主要致力于古典文献的阐释,附庸于经学,始终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代西方语言学研究主要分为印度和希腊两大部分:印度的语言研究比中国和希腊都要早。古代印度语言学在语法学、语音学、语义学和语言理论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对后世各国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界上第一本语法学著作《八章书》正是公元前四世纪的印度人巴尼尼所著,被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誉为是“人类智慧的丰碑之一”。①古希腊是欧洲语言学研究的发源地,当时的语言学研究与哲学研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著名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对语言的思考,将词分为名、动两类,其后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又增加了连接词,后来的斯多葛学派还提出了“格”的概念。这一时期的研究为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古代中西方语言学研究比较同属于语言学研究的发源地,中西方语言学研究有着相当程度上的相似度。首先,古代中西方语言学都不能算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古代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失重依附于经学研究,有着“六经注①【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P10我”“我注六经”的传统;古印度的语言学研究则是由于宗教传播的需要,由于宗教典籍与人们日常用语有巨大的差别,促进了对语言的规范和分析;而古代希腊的语言研究发源于哲学,重思辨的习惯使当时的哲学家都热衷于思考词与物的关系。其次,在研究资料方面,中西方语言学都十分重视古典文献。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经》的学习和研究,但由于漫长的时间里文字文化的变迁,是阅读经典出现了很多困难,于是作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小学”兴起,《十三经注疏》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在西方,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吠陀经》一直是古印度梵语研究的重点,又如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人以及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学派都对《荷马史诗》进行了注释和研究。可见古典文献的研究对语言学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另外,在研究方法上,古代中西方语言学研究都存在片面的问题。由于地域、时间、物质等条件的研制,许多语言学家无法全面了解在他们所处时代之前的或者与他们同时代的其他地区的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于是“把语言的各种变化看做对古典文献语言的‘破坏’”②,最终导致只重视对古典文献的语言进行规范和分析,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用语,是语言学一定程度上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差距。虽然同处于传统语言学时期,但古代中西方语言学研究由于文化、宗教、政治等因素的不同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在研究重点上的较大差异。古代中国语言学者主要研究词汇和文字,由于中国传统的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所以对文字本身的研究成为古代中国语言学的重点。而古代西方语言学家则是对语言学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