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基本公式第三部分基础工程一、地基承载力与稳定性1.太沙基承载力理论公式:,、、——粗糙基底的承载力系数,与(内摩擦角)、(弹性楔体与水平面的夹角)有关,。2.文克勒地基模型:,——地基基床系数,表示产生单位变形所需的压力强度;——地基上任一点所受的压力强度;——作用点位置上的地基变形。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地基极限承载力;——安全系数,一般取。4.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经验方法等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4):,——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经验等综合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基础宽度和埋置深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5.2.4取值;——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基础底面宽度,小于3m时按3m取值,大于6m按6m取值;——基础埋置深度(宜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是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当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5.当偏心距小于或等于0.033倍基础底面宽度时,在满足变形要求条件下,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5):,、、——承载力系数,按值查表5.2.5确定;——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基底下一倍短边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土的黏聚力、内摩擦角标准值。6.根据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计算完整、较完整和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6):,——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按附录J确定;——折减系数,根据岩体完整程度以及结构面的间距、宽度、产状和组合,由地方经验确定,无经验时,对完整岩体可取0.5,对较完整岩体可取0.2~0.5,对较破碎岩体可取0.1~0.2。岩石地基承载力不进行深宽修正。7.地基稳定性可采用圆弧滑动面法进行计算,最危险的滑动面上诸力对滑动中心所产生的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应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4.1):。8.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当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小于或等于3m时,其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应满足下式要求,且不得小于2.5m(《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1—范》5.4.2):(1)条形基础:,——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基础埋置深度;——坡角。(2)矩形基础:。9.对于简单的浮力作用情况,基础的抗浮稳定性应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4.3):,——建筑物自重及压重之和;——浮力作用值;——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一般取1.05。二、浅基础1.轴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的压力(《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2):,——作用在基础上的竖向力(kN);——基础及其上回填土的总重力(kN),,为基础及回填土的平均重度,一般取20kN/m3,但地下水位以下应扣除浮力10kN/m3,为基础埋深(m),必须从设计地面或室内外平均设计地面算起;——基础底面面积(m2),对于矩形基础,、为矩形基础底面的边长(m)。2.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的压力(《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2):,——作用于矩形基础底面的力矩(kN·m),一般沿长边的方向偏心;——矩形基础地面的抗力矩(m3),;偏心距,为竖向力力矩,为竖向力。当时,,。3.双向偏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荷载合力作分别对矩形基底、对称轴的力矩(kN·m);、——基础底面分别对、轴的抗力矩(m3)。4.基础底面的压力应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1):(1)轴心荷载作用时:,——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值(kP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2)偏心荷载作用时,除满足(1)的要求外,还应满足:,——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5.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按下式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