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行政保障 第一节 行政成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有效控制行政成本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学者关注的新的焦点问题。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是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总要求。 一、行政成本理论阐释 (一)行政成本的涵义 所谓行政成本,是指政府部门及其行政执行人员在制定公共政策,进行公共管理,生产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对公众、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机会成本的总和。 (二)研究行政成本的必要性 研究行政成本对于树立成本意识,有效控制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职能日益强化,另一方面社会分配差距加大,使得政府职能不断扩张,政府规模总体上呈膨胀的态势。因此,降低行政成本,改革财政制度就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缩减政府规模最好的切入点。 2.有助于优化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树立成本意识,加强对行政成本的有效控制,真正使行政内含成本和行政实支成本的投入得到最高的回报,做到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收益,进而克服铺张浪费、官僚主义作风,提高行政效率。 3.合理补偿公共物品耗费,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按照现代行政学的观点来看,低成本应该是高质量公共产品的要素之一。研究行政成本,控制行政成本,一方面可以引导政府积极降低自身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确定公众部分补偿行政成本的额度,缓解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从而使政府合理分配财政支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可以抑制腐败,建立廉洁政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历次改革都把侧重点放在了职能转变、机构裁并方面,而政府工作人员并没有相应减少,反而呈上升趋势。真正裁减行政人员是有效降低行政成本的途径之一。人员的减少带来腐败、“寻租”机会的减少,有助于建立廉洁政府。 5.行政成本是综合评价政府绩效的指标之一。为了达到控制行政成本的考核指标,政府必定会在职能转变、机构精简、冗员裁撤、工作流程再造等方面付出不懈努力,从而实现提高政府绩效的最终目的。 二、行政成本的一般构成 本书主张以成本的形态为标准,首先把行政成本划分为易于直接计算的货币形态成本和难以直接计算的非货币形态成本,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