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客观)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主观)第九章:德育(主观)案例分析第十章:班主任工作(主观)案例分析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校教育的出现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般来说,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业从事学习的学生。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二、学校教育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1、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三、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件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教育6.形成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7.形成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按教师资格证的来背诵)四、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救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救育2.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3.教育逐步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4.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5.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6.教育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走向世俗化7.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治教(可以按教师资格证的来背诵)五、孔子的相关知识1.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2.儒家学派创始人3.《论语》记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是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4.重视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5.以“仁”为核心.强调忠孝和仁爱6.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7.承认“先天差异”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救”采取的方法是启发诱导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六、学记的相关知识1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汉民族的教育经验3.古代汉民族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后期.4教师观:师严道尊5作者:孟子的学生乐正克6“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育为先”7.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8长善救失:发扬长处.纠正错误.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七、创立时期的八仙过海。(考选择)创立时期(17C到19C)西方1.培根(英国)1623年首次(西方)提出教育学作为学科“在英国,一边学教育学,一边吃培根”2.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大教学论》①近代最早的一部救育学著作,教育学学科独立的标志。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③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④“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⑤崇尚自然教育⑥直观性教学原则⑦循序渐进原则⑧第一个对学前教育进行系统的论述⑨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街上寻大侄子拌饭”循序渐进原则、泛智教育、崇尚自然、班级授课制。3.洛克(英)①《教育漫话》②“白板说”③提倡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④教育万能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一个绅士说:“叫洛克在白板上画一幅漫画吧。”“八仙过海”“培根夸你啰嗦,康德陪你死。”4.卢梭(法国)①《爱弥儿》②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③对康德,杜威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在大自然发现,卢梭爱猫咪。”5.康德(德)①首次在大学里里开教育学讲座。②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③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③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④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康师傅在德国大学里首次讲教育学”6.裴斯泰洛齐(瑞士)①《林哈德与葛杜德》②提出教育要素论作为中小学教学的理论基础③全面和谐的发展人的力量和能力④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