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源整理序 为什么要了解学习汉字字源? 实在是为了深入了解,学习中华文化的需要。中学时文言文学起确实挺费劲的,现在总结起来,除了有自身不够勤勉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根本就没有把汉字学懂。文言文的句式短小精悍,每个汉字都蕴含着成倍于现代汉语汉字的信息,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微言大义”。我们在学习汉字之初,也没有从汉字本身的象形,会意信息入手反而是只去记意思,而且这种记忆找不到一种有力的支撑点,能记住的也只是一些生活常用意。对汉字我们的学习方法更多的和记忆英语单词没什么区别。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汉字很容易就变成像英语一样的语音文字,而不是符号文字。也就是汉字语音化的问题。 其实汉字语音化的趋势已经在突出,这其中简体字和相关的基础教育对这种趋势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简体字本来是为了扫盲,但是确实也造成了汉字符号信息的大量损失。在简体字的影响下,容易造成只认字,不识字的现象。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字,第一眼看过去还是个字,还知道是什么字,可是当你凝视它的时候,你就越看越不像了,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符号能表示这个意思。汉字的简化是对汉字的一种异化,甚至把汉字弄残废了。所以现在有人提议恢复使用繁体字,也是有这方面的考量的,并不是什么所谓的精英文化,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中华文华。 中学的教育告诉我们,汉字中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其实不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九千多个汉字的形义来源作了分析,他把绝大多数都当成形声字对待了。后来的学者也都坚持这种观点。当我们把一个汉字当成形声字就很大程度上把一个汉字的一大部分都只认为在发音,而没有表意了。当代学者还认为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这种观点对于见过甲骨文的当代人来说,就有失水准了。我们不能苛求许慎等人,毕竟他们那个时候没见过甲骨文。 下面试举几例我们认为是形声字的字实际上并不是形声字,而是会意字的例子。 如“杨”字,如果把它看作是形声字,那只能知道它表示一种树。如果把它看作是会意字,其实它就是会意字,就会把“”字所表示的阳光含义和“木”字所表示的“树”的含义联系起来,从而知道“杨”字表示最早形成遮蔽阳光作用的树。《简列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杨树有“蔽阳性早”的特点。“杨”字正反映了杨树的特点为。又如“榆”字,如果把它看作形声字,就也只能知道它是一种树,其实它是会意字,就会把“俞”和“逾”联系起来,前者是后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