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汪晖、温铁军的对话 ● 汪晖 2 0 0 3 年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件意义非同寻常的事:自由派(右)代表人物秦晖、新左派(左)代表人物汪晖与体制内思想界(中)代表人物温铁军聚会杭州,就中国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系列对话,不同观点之间展开了建设性的碰撞、磨合,引人注目。 关于这次对话的意义,思想界至今还难以达成共识;但在未来思想史上,它很可能被视为一个重大转折的标志。对话的真正意义,并非如当事人所自我标榜的“超越派性之争”。事实上,对话表明:不同派别之间有可能实现一定沟通,但派性是超越不了的。对话发人深省之处在于,它似乎昭示了未来几年中国思想界的脉络走向:在自由主义以后兴起的新左派,之前一直作为自由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平衡而存在;从今以后,它很可能和中间派(以权威主义为代表)一道,走到中国思想潮流的最前端,并占据中心位置;自由主义思想则可能逐渐走向衰落,中国思想史可能翻开新的一页。 对话很长,内涵丰富,可说是近年来最有意义的思想史资料之一。笔者拟不一一论及,仅就整体上印象深刻的几点,谈谈其背后蕴涵的思想界脉络走势。 一,对建国前 1 7 年历史的重新认识 不难看出,对话是在一种相互靠拢、求同存异的友好气氛中进行的;在理念目标和经验判断的一些方面,三方均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 例如在对待 1 9 4 9 年以来的中国历史上,对话基本认可了1 9 5 0 年代放弃新民主主义、以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加快工业积累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个“不得不”的选择。其中,秦晖先生虽质疑 “中国原始积累的效率究竟如何?”,但是,1 ,他认可而并非反对这种积累;2 ,他承认,“并不认为中国当时的发展速度是全世界最差的”;3 ,他承认,判断效率高低至今缺乏公认最佳的“参照系”,“按照哪个标准更好,的确说不清楚”;按不同标准,可得出不同结论。 这种对经验事实的新颖表述,其意义在于摒弃了自由主义长期以来从意识形态出发,将中共建国前 1 7 年历史妖魔化的传统述事方式,将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建构在现实主义平台上. 二,西方民主制度走到今天并非必然,也非完善 杭州对话中,关于西方社会的认识,三方也达成了前所未有共识:西方社会(以美国为代表)在1 9 6 0 年代民权运动之前,虽已具备民主社会的“基本要素”,但也并没能让人民普遍真正享有民主。1 9 6 0 年代西方政治形态的成功转型,得力于多重历史因素。如温铁军先生所说:民权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