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 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3. 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 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 具或陈 列 品 ,使儿童在这 种动手 动脑 的活动中 积 累 简单的科学经验,掌 握 一些 粗 浅 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5. 访 谈 法:是通 过评 价 者 与被 评 价 者 当 面问 答 ,来 获取 信 息 的一种评 价 方式 。 6. 分 类 :亦 称 “ 归 类 ” ,是根据事物的异 同 ,把 事物集合成类 的过程,即 把 一组物体按 照 特 定的标准 加 以区 分 ,抽 取 同 类 事物的共 同 特 征 ,进 行 概括的过程。 7. 内容选编 的科学性原则 :是指选择的内容必 须 符 合科学原理,应从 自然界的整 体出 发,根据客观规 律 ,正确 解释学前儿童周 围 生活中 的有关 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8. 内容选编 的时 代 性原则 :是指要 根据时 代 发展、科学技术的进 步,来 选编 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 的内容跟上时 代 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 化 。 9. 偶 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 外界情 景 诱 发引 起 ,并围 绕 着 偶 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 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 特 有的一种活动。 10. 社 会 资 源 :指学前儿童所 在地区 或邻 近 地区 中 ,可 以利 用于 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 人 力 、物力 、自然环境和社 会 组织等 。 11. 探 究 性教学: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 列 教育活动,在活动中 儿童主 动参 与的学习方式 。 12. 系 统 性原则 :指选编 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 照 由 近 及远 、由 简到 繁 、由 具体到 抽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