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_第1页
1/8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_第2页
2/8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_第3页
3/8
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魏晋的学校教育 魏晋是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时期,士族地主把持朝政大权,控制仕进之路。当时实行有利于著姓大族的“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 在这一时期,儒学日渐衰微,而东汉时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新崛起的汇合儒、道(后又加入佛的成分)的玄学,以及史学、书学、文学等,都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经学在这时虽处于中衰时代,但它仍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依据,传授经学的学校在学制系统中始终处于主要地位。这个时期的经学,突破了两汉严守师法、家法与今古文经学的藩篱,摒弃了注重章句训诂的学风,汇释众家经说,注重义理之学,吸收佛、玄思想,注经力求简洁明了,标举大义,一反汉朝繁琐支离以及阴阳五行化的经学,形成“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魏晋时期的学制体系也发生了变革。 1.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 (1)魏的学校教育 魏政权建立初年,对文教事业开始加以重视。其官学设置,基本上承袭汉制。 ①太学 曹魏统治者重视儒术,使其为维护统治服务,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崇儒措施,使太学得到初步恢复。 魏文帝制定“五经课试法”,使考试与选拔统一起来。其规定的主要内容为: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生),不通者罢遣;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擢其高第为太子舍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试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未及格者,亦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而随才叙用,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魏的“五经课试法”是在东汉的以通经多少来决定官员升迁的考课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但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是魏与东汉的不同之处。 魏太学虽兴办数十年,但其始终未能较大地发挥育才的功能。其原因一是学官遴选不精,生员择取不严,二是学官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②地方学校 曹魏政权建立后,州设文学从事,郡设文学掾,县设校官掾,以主持地方学校。一些地方官员中的热心者仍然兴学。行政官不热心者,学官及学校均为虚设,有名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