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的处理》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垃圾的处理》。本单元教学内容概述: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育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第一部分是“对垃圾的讨论”:以学生认识进展的过程为线索,从讨论“我家一天的垃圾”开始,认识垃圾的数量、成分,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减少垃圾和对垃圾进行科学化的处理。期望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垃圾带来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现在行动上。 第二部分是“对生活用水的讨论”:学生将统计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了解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的巨大需求,改变“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资源取之不尽”的错误观念,培育节约用水的意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进而实际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家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是“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认识人类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进而改善环境。学情分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但人们在追求生活富裕和方便时,往往不断破坏环境,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使自身的生存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从学生的生活习惯来看,垃圾丢在哪都可以,没什么大碍。尽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垃圾要集中处理,但他们没有去想垃圾集中处理会产生什么问题,怎样处理,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做实验,知道垃圾处理的方法有简单的填埋、焚烧,但填埋焚烧同样会污染环境。教学难点:初步尝试体验建一个垃圾填埋场的活动过程,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理解实行清洁填埋可以减少垃圾对地下水的污染,但仍然不能根除对环境的污染,潜在的危害依旧存在。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老师主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对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感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育积极参加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通过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知道简单的填埋同样会污染环境。2.过程方法:知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掌握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焚烧的优点和缺点。3.情感态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