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更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1 目的为了识别产品、过程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以及可施加影响的风险(即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并确定、更新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以对其进行控制管理,特制定本程序。•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厂产品、过程和服务中变更过程的风险的识别、评价、更新管理。•职责3.1 安全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识别、评价、控制、更新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3.2 行政部负责本厂办公区域和办公活动中的风险的识别与更新,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和落实。3.3 各单位负责本单位风险的识别、评价的具体实施,风险控制和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4 工作程序4.1 风险识别4.1.1 危害识别组织安全部组织各相关单位成立风险识别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应包括单位负责人、部门经理与岗位操作人员等。危害识别与评价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a)熟悉本单位的生产、服务规范和技术;b)具有风险管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能力;c)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责任感;d)具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现场经验;e)具备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或教育经历。24.1.2 风险识别的范围与内容风险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本厂所有产品、活动、服务、作业现场、设备设施、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中能够控制或使可加影响的因素,包括如下内容:a)风险识别应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以及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所造成的危害和环境影响;b)八个方面:废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废弃物、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社区和其他相关影响。c)七种类型: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生理、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及其它因素。d)考虑活动、产品或服务从开始到废弃和处置的全过程,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内的设施。4.1.3 作业活动信息的收集对于每项作业活动,在进行危害辨识前要收集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a)场站、设备的设计信息,设备、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考虑在评价期限内,已有措施的适用性和效果。b)生产施工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c)物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特性、物料要用手移动的距离和高度;d)生活配套设施和应急设施与装配;e)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噪音、粉尘、有毒气体等,以及有害气体与主风向的关系;f)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健康状况及其违章操作行为等;g)自然条件中的气象及其地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