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随着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这场变革使教育模式从单纯的言传身教时代走向信息化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具有优秀的信息素养。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桑新民教授说:“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与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是构成学生学会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要求“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的,图书馆、阅览室、网上资源、书籍报刊、软件光盘已成为学生获得新信息、资料的肥沃土壤。如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从平时课外阅读活动抓起。形成这种素质有助于理解文章、增加知识储量,形成知识链。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呢?一、“放飞学习”为孩子们创设各种“查找需求”激发学生积极性,为需要而摄取信息的极大热情1 结合阅读教学去查找资料,摄取信息教每一篇课文前先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在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后查找有关课文的资料,渠道、方法不限。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摄取帮助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因为了解得多,课堂上学生就更爱说、更想说也更会说。在学完课文后还可以让学生质疑、提出还想得到的知识。查找到相关资料后,让学生利用画图、说、唱等方式在信息交流会上交流。孩子们在信息交流会上各抒已见,互相学习使他们产生一种集体认同感从而提高摄取信息的积极性。渐渐地在课外阅读中摄取所需信息就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在看书、看报时,孩子们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材料,也会主动地将它们搜集起来。2 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专门设计了一些“我想知道”的作业。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征,有选择性地搜集、查找信息。有的孩子喜欢春天,那么他在学习有关春天的课文如:《春风吹》、《春天说了什么》、《春晓》时就会主动自觉地去查找春天景色特征、一年四季景色有何不同等资料。有的孩子喜欢现代科学新发明,他们就组成一个“发明”小组,专门搜集有关现代科学新发明的资料,这不仅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而且他们还成为班级中的“发明通”,其他小朋友能从他们那儿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他们也特别愿意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同学。每个同学都想成为“小老师”、“信息通”,全班形成乐融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