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 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保护和抢救岭南历史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自 2024 年底开始,新会区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现已完成了辖区内 1090 个自然村落得历史人文普查工作。为了做好普查成果转化工作,我办对新会辖区内自然村落中普遍存在的古代宗祠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以发挥宗祠在新时代的历史文化作用,助力各镇村的乡村振兴,促进新会的经济进展。 一、宗祠基本情况 (一)宗祠源流 宗祠,俗称祠堂,是古代祭祀祖宗的场所,一般建在宗族聚居地,由宗族共同致祭。宗祠源于先秦时期的宗庙,先后历经石室、居室、家庙等阶段。明嘉靖十五年(1536),朝廷准许官僚士大夫立庙祀祖,庶民之家可立家庙,从此迁到居家之外独立祭祀祖先,清代的家庙沿用“宗祠”之名。明清时期,宗族制度进展成熟,祭祀作为宗族的重要活动受到重视,宗祠成为家族凝聚力的主要象征,得到大量普及。民国时期,基本沿用古代的宗祠。当前社会中,古代保存下来的宗祠已没有了宗族的性质,成为了村民联络乡情和文化休闲的场所。 图 1:张将军家庙(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二)新会宗祠 新会历史上的祠堂,主要分为先贤祠堂和宗族祠堂两大类。新会历史上有多位名人为地方做了很大的贡献,深受政府认同和百姓爱戴,由官府牵头兴建纪念祠堂祭祀以示敬意,如纪念宋末君臣的大忠祠、慈元庙、忠义坛等崖山祠庙。历史上的先贤祠基本为明、清两朝所建,所祭的大多为受人爱戴的贤人、知县等,如陈白沙祠。先贤祠堂不在自然村落普查统计之列,不作调研分析。 本文着眼于新会区辖区内的自然村落,统计调研的是祠堂中的宗族祠堂(宗祠),占祠堂数量的绝大部分。宗祠,包括家庙、宗祠、祖祠等,民间一般都称为祠堂,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将本家族的始祖和重要的祖先供奉起来祭祀。在清代,每条大村都建有村内各姓的宗祠,如双水富美村十八姓各有宗祠,古井镇霞路村曾有 30多间宗祠。古代许多著名的宗祠已灭失,如何文懿家庙(祭明尚书何熊祥)、莫家祠、刘氏家庙(刘家祠)等,现存有罗坑镇的林氏家庙、双水镇的张将军家庙、古井镇的宋宗室亲臣赵公祠、三江镇的赵建安郡王祠、崖门镇的苹岗钟氏宗祠、大泽镇的廖氏家庙、圭峰会城(以下简称会城)的天马陈氏宗祠等。 图 2:1933 年的何文懿家庙(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三)收录登记 本次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中,宗祠是重要的普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