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特质难以匹配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金融资源短缺现象严重,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兴起,农业供应链金融成为缓解农户及中小农业企业融资困境,实践普惠制金融的一种路径选择。但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实践刚刚起步,其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其运行过程中尚面临各种风险,不利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本文将结合农业供应链的特点探讨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的风险类型及其控制措施,以期促进农业供应链融资效应的发挥。一、农业供应链金融概述供应链金融是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基于对供应链体系内的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的整合,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的业务。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农业供应链体系的应用。农业供应链是相对于工业联接型供应链而言的,包含了农业生产的产前采购环节、产中环节、产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及消费环节。随着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发展,传统产业模式下供应商与客户间的单一链状联结逐渐演变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多维网状联结,农业供应链成员围绕着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借助于农业供应链所具有的网络组织特性及其衍生的网络功能,银行着眼于农业供应链中整体金融资源的整合,根据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背景和供应链中龙头企业的信用水平,以农户或农业企业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结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来向农业供应链成员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传统信贷模式下,农户及中小农业企业财务实力弱,信用水平低,缺乏信贷担保,银行对其授信会面临较大的业务风险,因此农户和中小型农业企业往往成为金融排斥的对象。而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农业供应链的网络功能则有助于银行控制授信风险。首先,农业供应链的多维网状联结结构促进了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便于银行更为全面、准确地把握供应链成员的财务实力、资信和获利能力;其次,信用捆绑技术实现了农业供应链成员间的信誉共享,提升了供应链成员的信用能力;再次,农业供应链网络内生的自我选择、横向监管、集体惩罚等网络治理模式促进了负债履约机制的形成,降低了供应链成员的违约风险。此外,农业供应链网络内的物流、资金流、交易信息流具有相对封闭性,银行针对真实的交易背景设计特定金融产品,以确定的未来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