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 执教者:邓状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二、尝试完整地复述故事, 并在此基础上品味诗歌的意境。过程与文法: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明白诗人“兼济天下”关注民生疾苦的博爱情怀,做一个有良知,关注现实的中学生。教学重点:一、 复述课文,理解本文思想意义。二、 反复诵读用,吟诵沟通情感。教学难点: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老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 8 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p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日,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 分钟)2、听朗读,说故事。(8 分钟)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备选的题目有(石壕村的一夜,躲兵役)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 分钟)读音:第一组:吏(lì) 逾 (yú) 邺(yè)城 戍(shù) 老妪(yù) 泣(qì)幽咽(yè)文言词义:第二组:暮投( )石壕村 老翁逾( )墙走( ) 吏呼一何( )怒 听妇前致词( ) 第三组: 三男( )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 )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 ) 老妪( )力虽衰 急应( )河阳役 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 如闻泣幽咽( )4,尝试根据注释,上面的解释翻译课文。并把故事复术出来。5、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10 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