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小小杂技员》教案一、教学内容《小小杂技员》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力和运动》第三节。本节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杂技表演中的平衡原理,探索力和运动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平衡的实践应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幼儿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影响平衡的因素。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平衡原理,探索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影响平衡的因素。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衡木、小球、积木、磁铁、教学PPT等。学具:每组一套平衡木、小球、积木、磁铁。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播放杂技表演视频,引导幼儿关注表演中的平衡现象,激发幼儿兴趣。2.例题讲解(15分钟)(1)介绍平衡木,让幼儿观察平衡木上杂技员动作,讲解平衡的概念。(2)通过小球放在不同位置,让幼儿观察平衡情况,讲解影响平衡的因素。3.动手操作(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幼儿通过调整平衡木、小球、积木的位置,感受平衡的变化。4.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六、板书设计1.板书小小杂技员2.板书内容:平衡的概念影响平衡的因素力和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观察家中物品,找出哪些物品可以保持平衡,哪些不能。(2)用积木搭建一个平衡的模型,并拍照分享。2.答案:(1)可以保持平衡的物品:桌子、椅子、电视等。(2)平衡模型:幼儿自由发挥,合理即可。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拓展延伸:(1)鼓励幼儿在家中进行平衡实验,观察不同物品的平衡情况。(2)组织幼儿参观杂技表演,深入了解平衡原理在表演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1.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3.动手操作的指导。4.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和实践性。5.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教学难点:理解平衡原理,探索力和运动的关系。平衡原理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幼儿来说较为抽象。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2)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影响平衡的因素。影响平衡的因素包括物体的质量、重心位置、支撑点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在动手操作中亲自体验,从而加深理解。二、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1)选择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杂技表演视频,让幼儿直观感受平衡现象。(2)提问方式引导幼儿关注视频中的平衡问题,如:“大家注意到杂技员在平衡木上是怎么保持平衡的吗?”三、动手操作的指导(1)在操作前,教师应明确操作目的,讲解操作方法,确保幼儿了解实验步骤。(2)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解答疑问。四、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和实践性(1)作业题目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幼儿观察身边的平衡现象。(2)作业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幼儿发散思维,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五、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2)拓展延伸:①鼓励幼儿在家中开展平衡实验,观察不同物品的平衡情况,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②组织幼儿参观杂技表演,让幼儿亲身感受平衡原理在实际表演中的应用,拓宽幼儿的视野。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一、语言语调1.讲解平衡原理时,语言要简洁明了,语调要有起伏,以增强讲解的吸引力。2.与幼儿互动时,语速适当放慢,用亲切、鼓励的语气,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二、时间分配1.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不宜过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免影响后续教学进程。2.动手操作环节时间充足,保证每组幼儿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三、课堂提问1.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幼儿关注平衡原理及影响平衡的因素。2.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对幼儿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四、情景导入1.选择生动有趣的杂技表演视频,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关注视频中的平衡现象,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方面1.是否涵盖了平衡原理和影响平衡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