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之精华一备课虽然,备课可以有多种方式,也可以表现出老师的个性,但不能忘记,备课应该是一门艺术,是让教育无痕的艺术。 因此,备课是上好课的艺术制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教案抄写。因为教育不是去用模具塑造人,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让人获得幸福或者说获得拥有幸福的智慧与道德。这是教育的一个基点,自然也是备课的一个基点。 在开始备课的那一瞬间,头脑中就要有对知识传承和能力培育的考虑,就要有对学生个性、道德教育乃至幸福获得的考虑。当这一切都在老师的思维中吐纳时,备课才成为一种必备、有效的教育环节,而不仅仅是教学的环节。二者的区别在于施教对象的学生,在备课以及相继而来的教学过程中有没有位置。 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具体地讲备课是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效果而采纳系统化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方案或解决方案。 其根本思想在于系统化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但备课模型的千变万化主要源于具体教学策略运用的不同,而教学策略的应用不同和多样化的基础是教学思想的不同,当然教学策略的应用还跟老师自身、与学科内容、与学习环境等密切相关。 但无论如何备课都要以有用主义为原则,以当前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养与应试兼顾、老师与学生并重,以便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育到讨论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 现在,有人提倡把“教案”改为“学案”。我自己则认为,“教案”就是“教案”,没有必要换来换去,假如换汤不换药,一味追求不切合实际的新意,则不是实实在在的备课。再说,“学案”就其字面意思来说,不是由老师单独制定的,其中包含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制定的学习方案。 因此,我说备课就是备课,没有必要把“学案”搅和进来,关键是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让学生如何“学”会、“会”学上来,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教学方案,而不是学习方案。 我当老师备课时不大爱写教案,爱把所有的内容分不同的标记批注在教科书上。 但是,为了应付检查,也得抄写教案,因此,我把抄写教案当成是一种负担。因此,我知道一支圆珠笔芯能抄写完一本备课本,更知道一节课 45 分钟能在钢板上刻写一张蜡纸。 我自己认为,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案是备课的依据,这是20 世纪的说法。那么,到了 21 世纪,采纳电子备课,教案还值得抄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