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诊区型布局改造一、背景介绍医院中的“四长”(即挂号、划价收费、就诊、取药队伍长)就诊现象,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屡见不鲜,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门诊患者并影响着医院的服务质量,引起了不少患者的抱怨和不满.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医院要想求生存、求进展,就必须从“以工作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优化诊室布置,缩短就医流程。传统医院的特点更像是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以分工论为指导,以医院自身管理方便为中心。这种传统布局对于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不便,造成了医院的满意度降低.二、传统医院布局类型案例中的医院布局,以诊室为单位,相关诊室关联度不高甚至无关联度,由于挂号、收费处面对所有患者,所以患者的等待时间就会增加。患者在就医的过程中,需要在诊室之间不停的移动,且许多是长距离的移动。就医结束后,患者要亲自到药房取药。患者在到达医院后,首先挂号,接着到诊室就医,再到划价收费处进行缴费,然后进行化验、检查,再到诊室复查,假如需要住院则办理住院手续.假如不需要,则到划价收费处进行缴费。最后,到中西药房取药后离开.图 1、传统诊室 1 层平面图图 2 传统医院二层平面图图 3 患者就诊流程图图 4 就医流程图 1图 5 就医流程图 2三、诊区性布局 为降低患者在就医过程移动距离,减少等待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体验,建议将医院科室布局根据以患者为中心的“产品为主的混合布置”的原则进行珍区式布局。(一) 患者移动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移动,下面利用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对患者在诊室间的移动情况进行详尽分析,为医院的诊室布置优化提供准备.患者在诊室间的移动情况是分析的主要问题.这是因为患者在某两个诊室间移动越频繁,就说明两个诊室之间的关系越紧密,那么在布置时,这两个诊室就应该越靠近.在利用系统布置设计(SLP)法进行布置时,不必关怀患者在诊室间具体的移动次数,而是通过划分移动频繁等级的方法来讨论。具体可划分五个等级,分别用符号 A、E、I、O、U 来表示,即超高移动频繁度、特高移动频繁度、高移动频繁度、一般移动频繁度、几乎没有移动。患者移动频繁度等级对应着诊室相互关系等级,如患者在诊室间有超高移动频繁度,那么诊室间的关系密切程度为绝对必要.依次类推。如表 1 所示:表 1 患者移动频繁度和诊室间关系密切度对应分析级别代号患者移动频繁程度诊室间关系密切度评分1A超高移动频繁度绝对必要42E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