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驻村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年10月以来,*县选派421名县乡干部,组成90个工作组,连续3年时间驻村蹲点,组织和引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促发展,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实践“*”重要思想、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培养锻炼干部的新路子。到2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9.2元,分别比*年增长54.5%、55.4%和32.3%,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位居全市12个县区之首。与此同时,全县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丰硕成果。准确把握农村工作主题是创新促进农民增收的方法*县辖11个乡镇、98个建制村,总面积996平方公里,12.8万人口,境内沟壑纵横,山川塬相间,土地贫脊,灾害频繁。县委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农业、农村工作是重中之重,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面对前几年农民增收减缓甚至个别地方出现负增长的严峻形势,县委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四大因素:一是多数农民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对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不甚了解,缺乏增收的基础;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增收的渠道;三是村级干部当中,“老实人”多,“能人”少,缺乏对农民增收的有效引导;四是就全县而言,还未完全跳出就农业抓农民增收的思维定势,龙头企业因规模小或不配套对主导产业拉动力较弱,缺乏对农民增收的持久支撑。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约,农民增收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老天”的帮忙,受制于市场的波动,主导产业做不大,也做不强。县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促进农民增收,各级党委XX县区乡干部应当增强主动性、讲求科学性,在“促”字上作文章、下功夫,使农民增收工作由“自发”状态步入有组织的良性轨道。为此,县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下移工作重心,创新工作方法。他们着眼于发挥县乡行政和科技干部的优势、激发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着眼于把政府的推动、市场的拉动、第1页共10页典型的带动和农民的联动结合起来,从*年10月开始,从县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抽调大批干部,采取县级领导联乡、部门包村、干部驻村的办法,进驻全县发展滞后的90个村,开展为期3年的帮扶促增工作。其主要目标任务是:依据全县产业发展布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通过明晰思路、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组织农民培育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力争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净增100元以上。求真务实,上下联动充分发挥下派干部的“助推器”作用蓝图绘就,目标已定,关键在真抓实干。县委汲取以往下派干部人下心不下、任务落不实、群众不满意的教训,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下派干部蹲得住、帮得对、干得实,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㈠加强管理,严格考核,让工作组真正沉下去。为了使驻村干部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县委坚持科学选派、规范管理、严格考核。首先,科学选派工作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广大干部踊跃报名,在农村一线建功立业。很短时间,就有759名县乡干部报名。县上抽调组织、人事、农口部门负责人,组成联合考察组,按照“熟悉农村工作、对农民有感情、想干事且能干成事”的标准,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考察,最终选定了90名科级领导和231名机关干部、100名科技人员。在此基础上,因村制宜,合理配置工作组,每个工作组有一名科级领导挂帅,并还根据各村产业发展趋向,保证有1名农业科技干部。其次,规范管理机制。县上成立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办公室,负责对下派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办公室每年年初与工作组签订责任书,明确帮扶任务、标准和时限要求,并提高了部门包村工作在年度岗位责任制考评中的分值。实行部门党组、乡镇党委双重管理,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的办法,规定各工作组每周一到乡镇签名报到,参加乡镇例会,明确本周工作任务和重点,周五下午由村党支部出具工作实绩单及考勤情况,到乡镇汇报。组建了由县级领导任队长的11个工作队,每队包抓1个乡镇的驻村促增工作,定期监督检查,发现组长、组员三次不到岗的,领导干部就地免职,组员给予党第2页共10页政纪处分。三是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