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方案1、路线影响区域植被本项目处于冀北山地区,受气候、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植被种类呈现多样性,植被分布见图 6—1。图 6—1 路线影响区植被分布图注:15—油松林;17-桦木、山杨林;19—落叶砾林;22-山杏、虎榛子灌丛;25—荆条、酸枣灌丛及黄背草;26-榛子、照山白灌丛及苔草;29-荆条、酸枣、黄背草灌草丛.山地地区受温暖季风和地貌的影响,水热条件较为优越,适于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但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的差异性较明显。山地区植被以白桦、山杨、栎林占优势多为原来森林破坏后经过封育或天然更新进展起来的次生林,在人类经济活动集中的地方,森林遭到破坏,出现山杏、虎榛子等灌木丛。在河岸阶地上的植被,有锦鸡儿、山楂欧李等灌木,草本植物常见的有碱草、委陵菜等.承德低山宽谷,其自然植被以灌木丛为主,灌木成分有荆条、酸枣、鼠李等,草本植物常见的有黄背草、草沙蚕等。2、绿化恢复植被对策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复杂,制约条件多,施工难度大,对自然环境保护尤为重要。针对这些特点,根据建设旅游、环保、生态典型示范工程的要求:1、对路基边坡、取弃土场采纳了工程防护与生物防护相结合的施工方案;2、最大限度地实行生物防护措施,种植草、灌、木;客土绿化边坡;3、土方和风化岩石路段,实行了厚层机质、生态防护等措施。4、对沿河路基重点实行工程防护,以防止因洪水而造成公路的毁坏和新的水土流失.既绿化、美化了高速公路,又达到了保持水土的效果。绿化是公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交通量、人口分布等具体情况,在适当位置进行绿化,可以达到恢复植被、美化公路景观,使公路融入自然景观,达到工程与环境协调的目的。取弃土场:控制填土高度,尽量少占优质高产农田,减少取土数量.合理设计纵断,尽量减少借方、弃方数量,取、弃土后做好平整和复垦,疏通排水渠道,尽可能防止水土流失。开挖排水沟、修整路基边坡等土方应合理利用。路线经过农田或经济林地路段,设置完整的路基路面排水系统,使得路面雨水不直接进入农田。一般填方路堤:对路堤边坡尽可能采纳植草护坡代替砌石护坡.在路堤坡脚至公路用地界内可植 2-3 排树木,内侧种植常青小灌木,外侧种植高大乔木,错落有致,可以减轻汽车尾气对公路两侧环境的污染,并增添道路景观.高填方路堤:一般情况下道路边坡设计得越平缓,边坡的稳定性就越好,比较平缓的边坡,植被恢复也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在山岭重丘区等一些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路段,要设计和建设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