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幼儿园老师观察能力提升的瓶颈 近年来,特别是《3~6 岁儿童学习与进展指南》颁布以来,幼儿教育实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确立,老师基于对幼儿的行为观察提供有效教育支持的工作模式逐渐形成。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往不受重视的行为观察能力已成为幼儿园老师最核心的专业能力之一.为了强化老师的观察意识、提升老师的观察能力,各级各类培训中与观察能力相关的专题培训都加大了比重,不少幼儿园还要求老师定期上交一定篇数的观察笔记,并将其列为考核老师工作的硬性指标.尽管如此,很多老师的观察能力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高,老师在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等问题上依旧有着诸多的困惑,有的老师用“记录烦,分析难,推断没把握”来概括自己的无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笔者看来,问题的症结可能在于老师对专业观察“为何”及“何为"认识不到位。因此,有必要澄清当前老师对于“观察"的错误认识,纠正一些不恰当的培训方式,找准老师观察能力的最近进展区,以帮助老师提升观察能力。 一、关于行为观察的认识误区 1.将观察记录等同于专业观察 观察是运用感官收集外界信息的心理过程.专业人员的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为专业推断和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正如医生给病人做 CT 检查就是为了收集关于病人身体状况的信息从而诊断病情、制订治疗方案,老师收集关于幼儿活动状况的信息也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意图、兴趣和需要,对幼儿各领域进展状况、能力的强项与弱项以及学习的进度进行分析。而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又能帮助老师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推断幼儿的进展是否正常,老师创设的学习环境和提供的活动材料是否适宜,师幼互动的方式是否有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的措施或策略.这些措施是否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我们通过再次收集关于幼儿行为表现的信息来推断和验证。可见,在观察过程中,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作出决策这三个环节可以说是一个整体,它们环环相扣、彼此关联,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使观察的价值大打折扣.在观察幼儿时,老师并不是要将所见所闻不加识别和分辨地全部记录下来,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说老师的观察是带有一定主观性、具有某种目的性的有意识的观察,而不是纯客观的、机械的全息记录。 不可否认,观察记录是一种重要的将观察中所收集和汇总的信息进行书面表达和呈现的方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