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原理脑电图的基本原理(一)基本概念将大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所产生与临近部位的 5-100 微伏电位差用电极加以引导接入放大和记录装置,放大 100—200 万倍,以脑细胞电活动的电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记录或显示的电位一时间关系曲线,就是脑电图。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脑电图仪,至少包括有输入、放大、调节、记录/显示、电源等五大部分。脑电图的基本特征有周期、频率、振幅(波幅)、波形和位相。 周期: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或称为 1 周波,其计算单位为毫秒(1 秒以内为短程;1-3 秒为中程;3-10 秒为长程)。频率:每秒出现的周波数,分为 4 个频率带(δ 频率带:3。5/s 以下;θ 频率带:4~7.5/s;α 频率带:8~13/s;β 频率带:13/s 以上)。以周/秒(c/s)表示。振幅:一个波由波顶到波基底线的垂直距离,其计算单位为微伏(25 微伏以下为低波幅;25-75 微伏为中波幅;75-100 微伏为高波幅;100 微伏以上为极高波幅).波形:即波的形状(宁静、闭目和清醒状态下的波形:正弦波或类正弦波、半弧状波、锯齿波、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复合波与多形波;睡眠状态时的脑波:驼峰波:又称顶尖波.在浅睡期出现;睡眠纺锤波:又称 σ 节律,12—14Hz 的波。在中睡期出现)。位相:一个波由基线向上、下偏转便产生位相,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正常人中除额部与顶枕之间位相常相反外,在同侧半球其他部位前后(或左右)两个导联之间出现位相倒置是应属于异常).脑电图的频率,从 0。5~30Hz 是为目前普遍使用于临床的频率范围(脑电图仪常用的有 16 导、24 导、32 导;滤除高于 30Hz 或 60Hz 以上的高频信号,因一般的脑电图有用信号在 30Hz 以下;滤除低频信号,降低低频干扰(呼吸、动作等)的影响,通过选择时间常数来限定和滤除低频信号。常用 0.1 秒和 0。3 秒)。脑电的振幅,从几微伏到几百微伏。脑电图波形的相位,也称波的极性,以波形基线为标准,朝上的波称为负相波,朝下的波称为正相波.两个波顶之间的时间差称相位差,相位差一般用时间 ms 表示。一般概念: 1)背景活动:在脑电图描记中,除了阵发或局限的显著变动部格外,其表现为占优势的持续的活动。2)调幅:背景活动的波幅表现有规律地增高和减低呈纺锤状/梭形。在临床脑电图中,a 节律常表现为这种调幅现象。称"a 调幅现象“。3)调节:也叫波率调节,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