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一、选题的准备、背景、意义、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选题准备:其一,阅读大量文献,结合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情况,拟定题目;其二,导师的指导确定题目。选题背景: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失衡问题也日益严重,不断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纪年代初的失衡主要发生在美国和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战后复兴国家之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美国在这一阶段出现贸易赤字的主要原因,积极的货币政策给美元带来了巨大的艇值压力,为了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美元被严重高估,极大的限制了美国的出口,同时刺激进口,再加上迅速增长的国际油价,美国的经常账户出现大规模的赤字。80 年代中期,世界再次出现严重的贸易失衡。这次贸易失衡的核心国家依旧是美国,美国仍然是贸易赤字国家,但与上次失衡不同的是,贸易盈余国家发生了变化,欧洲国家的地位有所下降,顺差国变为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此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美国开始向东亚新兴市场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东亚国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盈余增加,美国则逐渐由资本的净输出国变为资本净流入国。进入 90 年代中期后,新一轮的全球失衡开始困扰全球经济的发展。自2000 年至今,美国贸易逆差占 GDP 比重持续运行在的 3%-6%水平,即使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降,贸易逆差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纠正。2011 年,美国贸易逆差占全球赤字总额的 41.95%,相当于全球 GDP 的 0.690%。与此相对应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石油出口国和德国,这些国家的贸易顺差占 GDP 的比重超过 5%,其中仅 中 德 两 国 的 贸 易 顺 差 就 占 全 球 盈 余 总 额 的 31.83% , 相 当 于 全 球 GDP 的0.589%。。然而,与前两次失衡显著不同的是,这一轮全球经济失衡体现为贸易失衡和金融失衡的双重失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之间在金融市场的效率、幵放程度及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对国际贸易失衡的具体影响当前仍有很多学者探究,笔者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进行探究,通过构建模型得出其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的策略。选题意义:实践意义: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意义:明晰金融发展差异对国际贸易失衡的影响,为各种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基本思路:文章遵循“理论→模型→数据分析→结论建议”的思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