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论文 摘要:针对 Java 语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案例制作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培育编程能力是亟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作者在 Java 语言程序设计中的教学实践,介绍案例教学的应用与实施方法。 关键词:Java 语言;案例教学;编程能力 随着 Internet 的迅速进展,Java 作为一种面对对象的高级语言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既具有一般程序设计语言所具有的安全性、多线程等特点,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平台无关性的优势。为了适应社会的进展,培育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很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 Java 语言的相关课程。但是在传统的 Java 语言教学过程中,课堂一般以老师为主导,首先根据教材章节顺序向学生灌输一个个抽象的概念、语法和算法,然后再去布置相关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机房实践操作。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理论和实践完全割裂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互动参加,导致课堂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内容单纯倚重课堂讲授,学生实训操作练习很少,而且学与做相脱离,不利于学生理解消化课程知识和锻炼编程能力,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以书本知识点为基础,以案例为依托,使学生在制作案例的过程中逐渐理解 Java 基本理论知识,在理解理论知识后不断提高 Java 语言的编程能力[1]。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提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由老师围绕案例组织教学,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启发学生分析案例,探讨案例解决方案,实现课堂师生的双向互动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 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Java 案例来组织教学活动,用典型案例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制作之中。老师通过案例实施完成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案例制作掌握 Java 的语言知识和编程技巧,使教学做有机融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方法更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制造潜能,培育学生学习Java 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2]。在Java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教学过程通过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来开展,通过“提出案例目标--分析案例任务--实施案例--边学边做--总结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