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 数据库性能调整与优化技术探讨【摘要】Oracle 数据库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大型数据库,随着数据库数据量的增大、并发用户数量增多,系统常常出现吞吐量降低,响应时间变长的性能问题,如何有效优化、调整数据库性能,避开系统瓶颈,是保证 Oracle 数据库高效运行的基础。Oracle 数据库系统性能优化、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中。【关键词】性能调整与优化内存优化磁盘 I/O 应用程序一、数据库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影响数据库性能的要素有很多,具体表现为应用程序、系统资源、并发数量等方面。一般情况下,主要通过以下性能指标来评价数据库系统的性能:系统响应时间、系统吞吐量、数据库的命中率以及内存和 I/O 的使用情况。1.1 系统吞吐量系统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能处理的事物数量,对于数据库系统,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处理的 SQL 语句数量。因此,数据库系统的吞吐量(tps)=SQL 语句执行的数量/时间。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可以通过提高单个时间内系统执行事物的数量和提高单个事物的执行效率。1.2 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是指用户在提交业务操作后到数据库反馈信息给用户所花费的总体时间。提高响应时间的途径有减少系统的服务时间和用户等待时间,两种途径是矛盾的统一体,减少系统的响应时间也就是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减少用户等待时间就是要提高系统的并发量,在实际应用中,要依据具体的应用情况来确定优化响应时间的主要方面。1.3 数据库命中率数据库命中率是数据库性能的重要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数据库缓冲区命中率和共享池命中率。缓冲区命中率决定了用户需求的数据是否能在内存中得到满足,该比率等于高速缓存命中总数除以对高速缓存的查找总数;共享池命中率决定了用户提交的 SQL 语句是否需要进行重新解析,该比率等于 SQL 语句的解析次数除以 SQL 语句总的执行次数。通常情况,数据库的命中率应该在 90%左右,低于这个值的系统均需要做出优化和调整。1.4 内存使用效率内存使用效率主要体现在可共享内存、永久性内存和运行时内存这三者的分配使用上。内存使用调整目标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集中精力解决可能产生最大利益的问题,使利益最大化;其二是尽可能的减少系统的延迟和等待事物。1.5 磁盘 I/OI/O 是数据库处理和产生数据必可少的步骤;I/O 分为逻辑读、逻辑写、物理读和物理写,其中逻辑操作主要对象是内存,物理操作的主要对象是磁盘,通过减少系统不必要的I/O 次数可以提高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