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意象”在声乐教学的培育策略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项复杂而专业的教学过程。声乐老师如何从歌唱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声乐教学这一话题,近年来在的声乐界备受关注。本文拟从声乐教学中“心理意象”的培育为讨论目标,就其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加以论述,以期对声乐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心理意象;初级教学;中级教学;策略;原则 一、初级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意象”培育 (一)在声乐学习初期建立对歌唱相关器官的感知模式。歌唱发声运动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过程,因为人体在发声时一方面动觉感受器不断发出有关歌唱发声的各种信息,同时又不断接受高位脑神经中枢传来的反馈信息。对于如此复杂的过程,声乐学习初期的歌唱者应对参加歌唱的相关器官建立“心理意象”,从而有针对性的建立肌肉感知能力,在老师进行发声训练时,感知相关机能在歌唱中的运用,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邹文琴老师说过:“针对打基础的学生,首先我会在第一堂课就给他们讲什么是声乐,正确的歌唱理念是什么,作为歌唱乐器的人体构造,气息、位置、语言、共鸣等分别指什么,它们彼此又是怎样协调运动的?”①我国著名旅欧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老师也曾说过,在他的声乐启蒙初期,声乐老师讲一张歌唱器官的人体解剖图展示给他,并在他演唱的过程中告诉他是哪里在运动。这样的训练对于石倚洁老师后期对歌唱机能环节的支配起了重要作用。可见通过对歌唱相关器官的认知,对于声乐初学者建立“心理意象”,并在后期的演唱实践中加以运用是颇为有效的。(二)在练习过程中培育学生正确的“听觉”模式。经验表明,大多数的歌唱者喜爱用听觉模式来感知歌唱。但遗憾的是,听觉对于歌者来说并不是最可靠的,因此也就出现了“意象倒置(invertedimagery)”。从生理上讲,我们在听自己歌唱的时候,歌唱的听觉分为“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主观听觉”指歌唱者内耳,外耳共同获得的听觉效果及声音感受。“客观听觉”指听者外耳获得的听觉效果及感受。由于声音传导路径的差异,人们往往对自己发声的听觉感受有别于别人听到的声音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歌唱者所听到的声音,一方面源自于自身发声器官发声并传导至内耳形成的“主观听觉”,另一方面则由外界空气传播返回外耳所形成的“客观听觉”。这两种听觉感受对于声乐演唱者,尤其是初学者很容易产生“听觉”推断上的不一致。因此,很多歌者在第一次听到自己的演唱录音时,通常持怀疑、迷茫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