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社会学 (sociology)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讨论,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社会学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 X 围内进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在语源学上的意义是关于社会的学问,由拉丁文 societas(社会)或socius(社会中的个人)和 logos(词、学说、学问)两个部分组成。绝大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A. 孔德 在 1838 年 10 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 4 卷中正式提出的。据考察,这部共 6 卷至 1842 年才出齐的著作,从第 1 卷(1830)至第 3 卷(1835 年 9 月)没有出现过社会学这个词,使用的都是“社会物理学”这个术语。因此,根据第 3、4 两卷发表的时间间隔推算,“‘社会学’这个名词,大概是1835~1838 年之间用的”(见陈序经:《社会学的起源》第 1~2 页;岭南大学,1949;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第 1 页,商务印书馆,1948)。也有个别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学这个术语是由比利时社会统计学家 L.A. 凯特莱 于 1835 年首先提出的。但即使持此种看法的社会学家也承认,是孔德把这一术语运用到学科中去的。关于孔德制造社会学一词来代替他以前使用的社会物理学的原因,学术界至少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针对 C.H.de 圣西门的,因为孔德十分傲慢自负,以为社会学这门新学科是他发现的,所以要用自己制造的社会学来代替圣西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使用的社会物理学来命名这门学科。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针对凯特莱的,因为在孔德看来,社会物理学这一术语已被这位比利时社会统计学家所“窃用”,所以要制造一个新名词来代替它。这两种解释孰是孰非,除了具有考据意义之外,于学科的实质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一术语的实质和目的,仍和使用社会物理学一样,都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讨论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过去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社会学的进展,无论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还是从 K. 马克思 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的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演变的过程。 据考证,中国各种书刊中最先采纳社会学一词的是谭嗣同的《仁学》。这本 1896 年出版的书在第一篇中称:“凡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