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优秀教案《怀疑与学问》优秀教案 篇一 怀疑与学问 精彩开篇词 一个人从事学习 , 总是希望学有所获 , 学有所成的。但是 , 从实际情况看 , 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 , 有的人收效好 , 成果大 , 有的人却收效差 , 成果小。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 , 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 , 成果更大呢?讨论这个问题 , 吸取有益的经验 , 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 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 , 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学习目标 1 . 理清文章思路 , 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 . 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 . 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 . 把握文章主旨 , 认识 “ 怀疑 ” 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 “ 学贵有疑 ” , “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 。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爱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 “ 百子图 ” 。他知道文王有 100 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 “ 文王百子说 ” 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 —— 《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 ( 一 )—— 预习与沟通 1 . 积累生字词 (1)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 颐 (y í )譬 如 (p ì )步 骤 (zh ò u) 懒 惰 (du ò )塾 师 (sh ú )大 儒 (r ú ) 停 滞 (zh ì )虚 妄 (w à ng) (2) 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 含贬义 ) 。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 . 作者链接 顾颉刚 (1893 - 1980) ,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