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有效性和生产率变化摘要:中国钢铁工业近期的经济改革致使其迅速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工业。然而,对于能源和其他资源使用的复合增长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退化。为了在减少污染和排放物的同时增加产出,将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在本论文中,将确定88 家产出占整个产业产出 72%的样本企业从 1989 年到 1997 年的技术有效性和曼奎斯特生产指数,完成其的目的是对可能的政策选择获得一些独到的见解。关键词:中国;钢铁工业;数据包络分析;技术有效性;曼奎斯特生产指数Ⅰ 引言自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中国对外实施经济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它的钢铁工业就进展得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迅速。中国从 1980 年的世界第五大粗钢生产国进展到 1996 年成为最大的生产国。1998 年,中国生产了一亿一千四百万公吨铁,是 1980 年产量的大约三倍,平均年增长率 6.4%。然而,这些也要付出代价。这个产业是能源密集型的,假如没有一个相当大的能源投入,尤其是以煤炭这种形式的投入,它的(产量)扩充也无法达到。这种情况对煤矿开采区和生长在钢铁生产区附近的植物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另外,中国现在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约占世界排放总量的 14%,并且这个数字还在逐渐增长。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环境问题的危害,并且在过去的 15 年或者更多年里做出了很多政策上的变革,特别重视能源密集型的重工业,比如钢铁工业。因此,在最近二十年,这个产业每单位产出(以货币单位和物理单位测量)的能源消耗已经持续地下降了。大多数讨论者,比如 Sintonet al.、Mohanty 和 Liu等人把能源消耗的下降归因于同时期政府发起的能源节约计划。然而,钢铁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几个阶段的多重投入和产出,能源投入仅仅是许多种投入中的一种。除了直接满足能源使用需求的能源节约计划之外,许多其他因素也影响着区域能源强度。自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以来,企业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性,管理技巧得到了提升,这个产业也变成了市场导向型。更多先进的生产技术被采纳,现有的生产设备得到了更新。所有这些因素可能已经影响到了钢铁产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整体绩效。(例如,Hogan 和Jorgenson 指出,在美国,生产率的增长对于减少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假如中国将要在不加重现有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前提下加速这个产业的进展,那么,确定可能的政策机制在提高生产率方面的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