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前科学概念的分析进展

前科学概念的分析进展_第1页
1/23
前科学概念的分析进展_第2页
2/23
前科学概念的分析进展_第3页
3/23
前科学概念的讨论进展高峰 恩山1 [1] (师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00875) 摘 要:本文对前科学概念讨论的成果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定义、产生的原因、特征、诊断与其转变,并对未来前科学概念讨论的突破提出了展望。关键词:前科学概念 原因 特征 诊断 概念转变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美国的霍尔(Stanly Hall)早在 1903 年就曾启动一个计划,调查儿童对自然现象如热、霜和火的(前科学)观念。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根据不同的语言机能,把儿童的言语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他将其分别称为“自发概念”和“非自发概念”。列夫·苗诺维奇·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 1896~1934)曾讨论儿童通过经验和独立思考形成的“日常概念”和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以此为起点,前科学概念的讨论逐步开始涉足学校教育中的不同学科。一、前科学概念的术语1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很多,依据讨论者讨论前科学概念的“依据”的不同,可以分为“以科学知识为依据的术语”(nomothetic terms)和“以自我描述为依据的术语”(idiographic terms)。1.1 以科学知识为依据的术语评价学生拥有的知识与标准知识是一致的还是背离的,以学生的回答和当前科学的认识的一致性为基础。这类讨论称为通则讨论、律则讨论,即以规律为根据的讨论,以学科为中心的讨论;运用的术语有谬误(errors)、错误(mistakes)、错误概念(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s)、错误观念(erroneous ideas)、错误理解(misunderstandings)、持久错误(persistent pitfalls)、课堂错配(classroom mismatches)、朴素概念(naive conceptions)、迷信观念(superstitious beliefs)、前科学概念(prescientific conceptions)、前教学概念(preinstructional conception、pre-instruction conception)、教学前概念(instructional preconception)、不正确的概括(incorrect generalizations)、概念紊乱(conceptual disorders)、冲突模式(conflicting schemas)、未建成观念(unfounded beliefs)、潜在错误源(underlying sources of error)等。1.2 以自我描述为依据的术语描述的是学生自己对自然物质和事物的理解,讨论者探究、讨论和分析学生个体的解释,揭示普遍特征。这类讨论属于个案讨论,即个体讨论;运用的术语有:对现实的个人模型(personal models of reality)...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前科学概念的分析进展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