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综述 损益表提供的信息对于管理者、政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投资者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然而,对于收入、收益与费用、损失这些损益表主要要素的确认、计量及披露的方式、方法,长期以来颇多争论,在众多的观点中,有两种观点成为了主流,即全面收益观和传统收益观。 一、收益理论的历史演进 早期的收益计量从属于资产计价,一般是通过重置成本会计或定期对期末资产进行估价来求得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净增量,并以此作为当期收益的量度。随着“持续经营”概念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收益确定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相应地,这时的会计政策开始转为关注收益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人们逐渐认可了“收益就是指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的差额”这种观点。套用这一定义,企业的收益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已实现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长期以来,这种传统的收益观一直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收益观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过于保守的实现原则不利于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历史成本模式无法体现资产的本质属性。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收益观悄然兴起——全面收益观,也即损益满计观。何为全面收益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首先提出了“全面收益”这一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除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以外,由于其他一切原因所导致的净资产的变动。可以得知,全面收益包括报告期内由下列交易、事项和情况导致的全部权益(净资产)的变动:1 企业与其业主之外的其他主体之间的交易和其他转让;2 企业的生产作业;3 物价变动、偶发事件(如地震、火灾等灾害),以及企业与其周围经济、法律、社会、政治和物质环境交互作用的其他结果。 二、全面收益与传统收益比较分析 既然全面收益观更符合现代知识经济的核算要求,那么,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究竟有哪些区别呢? 1、两者所体现的资本保全观念不同。尽管从全面收益和传统收益的基本涵义来看,它们都是在资本得到保全和回收之后才确定收益,但两者所体现的资本保全观念不同。全面收益这一概念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观。在这种保全观念下,资本代表着所有者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只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所有者投入的实际生产能力不变,企业才能确认收益;而在已消耗的实物资产未得到重置之前,企业不能确认收益。与之不同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