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历史教学误区和思索 一、课本编排的体系问题———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形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里”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材从专题史的角度分成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由原来的编年史变成了纪传史,表面看起来内容十分清楚线索明确,但这些从专题出发的知识编排体例,从地域上又分为中国和世界,从时间上又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了时间概念,而且学生对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序和同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就显得非常模糊和容易混淆,以至于出现人物和年代、人物和地域不分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内容选择也比较庞杂体系编排乱。如上学期学习政治史课本的内容,既有中国从古到今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又有反列强侵华的战争史,更有世界古代到近现代的一系列国家政治制度和战争的“组合拳”,我就纳闷对于一个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单单历史一门课程就这么庞杂凌乱难于识记和理解需要学生半年去消化,那么还有十多门课程在等他们修学分和学习,其难度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针对历史课而言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都不是很清楚,就更不要说去把握和总结历史规律和线索了,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学习方法和效率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人为造成的恶果,拔苗助长的悲剧也就不言而喻。况且我们的学校地处偏远小县城,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的知识储备和信息来源都不如大城市孩子,要我们的学生实现自己动手查资料和搜集知识那只能是望洋兴叹。他们既有主观上的限制又有客观上的无奈。所以新课改对我们文化教育落后地区而言,那是邯郸学步,不但适应不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更会丢失自己的本色。 二、学生基础知识欠缺———学科架构不平衡性,导致“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历史知识,更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语文知识水平,还要学生有相当扎实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要有基本的物理、化学、社会等学科的知识作为支撑。但就我所带的几个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的学生是典型的“山寨版”(初中升学考试一般不合格),学文科不识字,学理科不懂规律,甚至连世界几大洲几大洋也不能区分,知识的储备不能用可怜来形容,而是要用贫瘠来概括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用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教材去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听老师讲,还谈什么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更不要说传授方法之类的了。最终只能是老师自导自演,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