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暴力管理论文 《荆轲刺秦王》可能制造了一个吉尼斯世界记录:一个大投资的商业电影弄出了三个版本。一个是 1998 年 10 月 8 日人民大会堂版,这个版本只公开放映了一场(这也是记录)。这个版本只有几千人看过,国内的恶评如潮大多是基于这个版本。根据我估量,到现在为止大陆看过人大多数看的是日本版,带日文字幕的,是用VCD 机看的盗版光碟。这个版本图象质量还可以,中间有些马赛克,纠错能力不强的机器走不过去。从 1999 年 8 月 6 日开始,这里观众才开始在电影院里看到供大陆放映的电影版本。这就是用字幕分为五个章节的《荆轲刺秦王》。 修改后的《荆轲刺秦王》故事说得比日本版清楚些。最后的荆轲刺秦也突出多了,从易水送别到图穷匕见都更有起伏,也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是就我看有许多地方电影语言倒不如原来那一版舒适。由荆轲被雇佣转换到荆轲杀人一场,用了两个较大的景别接在一起,加上人物的头发、服饰都差不多,让人一下分不清。原来的杀造剑人一场是用一个锤打烧红的剑的特写开场,交代清楚,镜头语言上也比较匹配。现在把杀人的场面放了许多到荆轲的闪回中去,以表明荆轲不肯再杀人的心理依据,但这种很经典的电影语言倒跟这部影片不是很贴。比较随意的闪回也出现在荆轲脑中,后面荆轲决定刺秦一场出现了赵国被秦王踏灭时的惨烈景象,是黑白镜头。但这是赵姬所见,那时荆轲并没有去赵国。 我听到部分的观众反映和媒体评价还是看不懂,不好看。就我自己来说,跟上影片的思路也是很困难的,一遍一遍地看,试图去理解导演的意思。以至于我说新版本故事清楚多了的时候朋友不信,说我看了三、四遍碟,加上看胶片,脑子早就被洗好了,什么话听这么多遍也成为真理了。 我说清楚多了,是指陈凯歌要说的事清楚多了,并不是我喜爱或认同这个故事和其中的那点意思。但是朋友跟我具体讨论为什么不喜爱,我往往一下说不出来。面对《荆轲刺秦王》,我觉得无处下口。 为什么呢,因为陈凯歌的这部影片使用的是一种非常暴力的美学,它用了暴力的美学来进行形象护秦。他的人物设计、动机编排、历史解释、叙事方法全是他自己的。这种不按理出牌、全面自说自话的方法击碎了我的正常话语系统和对自己的常识的自信,让我在这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和霸气面前总想双膝一软拜倒在地。当他一处两处这样写的时候我还可以说这里我不理解,那里故事说不通。可是当它通篇都自说自话,硬做反面文章,我就很容易怀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