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对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讨论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析,提出高校德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业能力取决于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际关系、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等,而高校德育对这些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培育和引导作用。为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关键词]就业能力;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心理素养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本是我国依靠劳动者素养的提高把人口压力变成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我国高速、稳定、协调进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学生的增加并没有降低我国的人口压力,反而加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许多地方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样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什么是就业能力呢?“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与特别能力。”就业能力决不仅仅指专业技能,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个人整体素养。它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熟的心理素养等。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难以一蹴而就。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进展和商品意识的泛化,知识价值观的功利取向与有用取向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在就业压力下,他们热衷于考证、考级、考研,浮躁的学风在高校盛行。大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不正确的择业观、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脱节、实践能力不强、情商教育的匮乏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许多高校为了学生的出路,往往着重培育学生的专业能力,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养的培育,甚至把就业指导简单化为找工作的技巧,其育人功能逐渐弱化,沦为文凭的加工厂。这样的教育模式培育出来的毕业生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难以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异质,缺乏不可替代性,导致目前人才市场上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改变高校的育人模式,致力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校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育,更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