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心理契约的应用 一、阐述心理契约的概念特征 对心理契约的认同程度要受到双方行为习惯、信仰、观念、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的影响,因此心理契约具有个体性;产生契约的双方个体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契约产生的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心理契约对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上的要求,因此心理契约具有互惠性;心理契约不是明文书写的合同,是基于主观体验产生的,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效力,因此心理契约具有非正式性;一旦成员不能够遵守契约,双方之间失去了对彼此的信任,那么心理契约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心理契约具有脆弱性。 二、分析心理契约双向视角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和进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而调查讨论发现原本产生于企业的心理契约论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性。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心理契约是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是缓解大学生阻抗心理,增强大学生幸福感的良药;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个人和组织共同进展的平台。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借助一根无形的绳索将组织中的每个人牢牢拴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提升个人和组织的活力,壮大个人和组织的综合实力,是心理契约在高校教育中的主旨所在。具体而言,心理契约双向视角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突出组织的凝聚力 心理契约产生并存在于、进展于人与人的交际之中,在高校教育活动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学校之间在交往、沟通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产生了情感上的互动,并逐渐衍生出一种无形的默契关系,这种默契是以互利互惠为基础的,为了维持这种互惠,双方同意敞开胸怀,认同对方的行为观点,并改善自己以让对方信任自己。当双方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时候,心理契约便初见雏形,同时催生出一种融洽、温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氛围,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加强人文关怀,缓解大学生的阻抗心理 心理阻抗代表了个体对一种不安情绪的消极对抗,对某种痛苦经历的抵触,对某种既定事件的回避,或是对某种认知行为的排斥等心理阻抗是心理问题患者为维护其自尊,保护其身心不受损害,而对他所感到的某一威胁性事件所暴漏出来的抵抗与躲避。受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大学教育中,学生对教育内容所产生的阻抗心理是学校教育中无法避开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由于对教育内容存在思想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