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与体系讨论 [摘要]在高等教育飞速进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单一化与同质化的悖论与困境,违反高等教育培育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应在管理对象从宏观化转向微观化、管理内容从粗放化转向精细化、管理方式从保姆化转向协同化三个维度上实现机制优化,进一步在管理理念从管理转向服务、管理制度从行政命令转向自主能动、管理模式从科层化转向扁平化三个维度上进行体系创新,凸显管理中人的情感因素,激活管理的能动性,真正实现立德育人的大学使命。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体系创新;立德育人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井喷式”飞速进展的时期。截至 2024 年,全国各类高校达到2852 所,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 3700 万,居世界第一[1]。同时,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不但改变了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与方式,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法律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2],就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不得不面临的艰巨任务。 1“单一化”与“同质化”——高校教育管理悖论与困境 高校教育管理涉及到高校的学生管理、课程设置、教育职能、进展远景、后勤服务等诸多环节,是高校日常运营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也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以贯彻的重要保障。它直接面对的是学生。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教育的认同以及人才培育的质量”[3]。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的设置与管理体制参照的是政府的运营模式建构的,“教育界一直坚持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行政体制’或‘属于行政体制’的观点”[4]。教育与行政合二为一,行政管理的思维较重,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管”,手段较为单一。同时,管理机构的设置上与行政部门类似,各部门的职能与工作互相重叠交叉,同质化较为明显。这种管理手段的单一化与管理模式的同质化带来的是高校教育管理在新时代面临的管理悖论与困境。1.1 管理内容的包办化弱化学生的主体性。“在每一个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都与增长有关”[5]。著名教育家马丁•特罗的这一断言也可以用在对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的观察与分析之中。2000 年以来,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面对如此庞大的在校大学生群体,高校的教育管理思维与水平还停留在扩招以前,试图通过管理包办大学生在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