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教育实习基地建设论文 一、更新基地建设的理念 目前在我国,许多大学对实习基地的建设,采纳了包办的方法。由学校联系工作单位,再把学生派到那个单位去实习。实习基地一般也是相对固定的。这种格局目前正在打破。近 10 年来,中国各大学已经开设了许多新闻专业,而新闻媒体的增长量,远不能适应和容纳这么多毕业生前来实习,学生们只有自寻门路,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分散返乡实习,因为家乡的媒体熟人较多,可以提供方便。这种方法常常给学校带来了困惑,有的学校认为这不是正常的毕业实习,缺少老师直接指导,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但现实又告诉我们,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经过类似的实习,走上工作岗位后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如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新闻业务也硕果累累,基本实现了大学新闻教育的目的。面对这一事实,我们有必要对新闻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来一次重新定位与思考。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把新闻的实习基地建设看成是多元的、立体的、复合的系统,而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固定的、由学校指定的某一两个媒体。新型的新闻实习基地应有如下类型: 1.有形的和无形的。所谓有形的,就是有一个新闻实体,能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比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所谓无形的,就是除实习主体的学生之外,别人看不到这个实体,而他又实实在在地可以进行新闻实践活动,比如网络。有形和无形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社会或教育机构的可监控与不可监控。对学生来说,它同样是进行新闻实践的重要场所,而对学校来说只是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区别。在我看来,有形的基地是学生毕业实习的最佳环境,因为那里的专业氛围与工作模式,需要我们毕业生去适应和了解,以便将来走上新闻岗位可以应对自如。而无形的基地则应该贯穿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成为其实践专业课程内容的场所和有效手段。 2.固定的和松散的。所谓固定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习单位,一般都由学校和媒体签定实习协议,双方共同承担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义务。所谓松散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实习场所,学生到了该实习的时候,学校出具派遣证明,然后由学生自寻媒体进行实习,一般返乡者居多。这二者都可以完成毕业实习的目的,所不同的是学校监控与实习指导的手段有一定区别。前者老师可以深化媒体,对实习学生面对面进行指导,后者只能通过邮政电讯或网络沟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这种方式是否有效,还要看学校的管理与措施是否建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