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钢琴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改革持续深化,因扩大招生导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学生的个人素养、音乐基础、专业技能都存在极大差距,制约院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究中,“能力分层”教学模式被提出,以便解决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如何进行能力分层入手分析,结合教学实践,围绕师资建设、教学思想、课程优化、动态管理等制定策略,为高职院校钢琴教学“能力分层”实践进行有益的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钢琴教学;能力分层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改革全面深化,面对持续攀升学生群体,出现很多新的问题。如生源素养差异较大,无法适应正常的教学安排;师资力量匮乏,无法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教学创新不够,导致教学质量提升较慢。为解决上述问题,部分学院开始实行“分层教育”模式,以便于为学生提升良好的教育资源。 一、“能力分层”模式解析 从高职院校“分层教育”来看,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钢琴基础、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的差异,在征得老师及学生认可的前提下,将其分为不同的层级进行教育,教育突出本级学生的基本需求[1]。通常情况下,能力分层可以分为“走班制”与“隐性制”,其中,“走班制”是指以同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层级进行教育,但在管理体制上不改变原来的模式,即参加完课程教学即可回归本班;“隐性制”是指依托原来班级制,不进行任何的改变,但需要老师与学生进逐一沟通,在教学前后均要进行沟通,以确保老师能够有重点的教学,而学生有区别的吸收,从而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最终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 二、“能力分层”基本要求 (一)沟通协调。进行能力分析必须要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不能够存在任何的主观情绪。学校要组织检验组对学生的钢琴基础进行逐一检验,结合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形成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要与学生沟通见面;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学习的困惑,避开因“能力等级”区分降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要将沟通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使他们能够参加到自己的教学计划制订当中。(二)心理辅导。根据上述分类方法,两种模式有着各自的优势。“走班制”从形式上看,能够直接将学生素养进行划分,虽然能够较好地实施教学,但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因而,要进行适度的心理辅导,防止他们出现“破罐子破摔”问题;由于人对自己本身认定都存在“拔高”特征,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分级未必能够满意,要引导他们正视自身的不足,逐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