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有来有往的,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相对的努力,有努力才会有收获,收起自己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脚踏实地,才会收到最好的结果。接下来我将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请大家欣赏。 拜读稻盛和夫先生的三本书:《心法》、《活法》和《干法》。正应了那句话,“圣人只说家常话”,作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先生,每一句话都说的极平实,却真正是见道语。 他碰到什么事,就考量就一点:“作为人,是否正确”,可以说以简驭繁,抓住了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本。这也正是儒家知行合一的心法,学问、道理、问题都要放到“心上体会,事上磨练”。 曾经有人评价:“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和中国,就差了一个王阳明。”的确,稻盛和夫先生,包括很多日本的企业家,骨子里都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 王阳明先生见地极透彻,做事极简捷,真正是知行合一。曾经有学生问他心学的精髓,他就说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我想,阳明先生和稻盛先生的“心法”,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我们对治焦虑的一剂灵丹妙药。当下,很多人的焦虑来自于知识上的焦虑,觉得突然有太多自己未知的东西,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 这是很值得探讨的一点。柏拉图曾经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同样,未经身体力行的学问和知识,也不值得学习。学以致用,这是真理。 实际上,于理论也好,对诗文也罢,乃至评鉴人物,很多人都未经深究,多是耳食之言,甚至以讹传讹。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其三》,就对这种现象提出了很尖锐的批判: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这种批判可以说点到了大多数人的病根上,包括我也是。回想几十年的人生,于学问、于事功,我们太多的土法炼钢,太多的师心自用!现在想来,很为自己过去的“空腹高心”感到惭愧。 学问之道,需要脚踏实地,真学实干,而不能停留在口耳之学上。荀子《劝学》讲得明白: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蜈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换成现在的大白话来说,就是我们往往想的太多,但是读的还是太少了! 过去几十年,我们在管理、营销、经营上,多是西方的理论,现在看来,东方的智慧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价值和光芒。 实际上,古代的经典,大多言简意赅,如《老子》、《论语》等,读一遍不过个把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