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摘要在 2010 年底,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以《增强银行和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全球监管框架》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为核心的《巴塞尔协议Ⅲ》。我国与国外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要想在国际金融有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资本监管方面势必要紧跟国际步伐。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颁布,正是基于中国金融与国外金融紧密联系的一种表现。本文就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背景、内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中国现代金融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巴塞尔协议;背景;内容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金融在其中发挥着不行代替的重要作用,金融市场构成了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坚持国民经济和谐运转,应该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一国政府会运用各种方法对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活动进行有用的引导、矫正和办理,这类政府活动的总和即是金融监管。在政府有用的金融监管管理之下,银行等金融机构运转风险下降,在保持固有的活跃能力的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愈加的习惯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并且能够非常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金融业的和谐发展和金融市场的良好运转是国民经济继续稳定开展的必要条件,金融监管不只决定了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并且关乎着国家的兴衰存亡。金融全球化推动了世界投融资的迅速发展,由此也带来世界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等日益突出的问题,金融对世界和谐与协作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的凸显。在这期间,作为世界银行监管主流规范的巴塞尔协议,因其由来已久、影响广泛而备受瞩目。一、《巴塞尔协议Ⅲ》成立的背景次贷危机迸发前,发达国家大多数银行的本钱充足率都达到了巴塞尔协议II 所规定的监管水平。但是在危机发生后,各银行的本钱充足率急剧下降并面临着破产的问题。这当然跟金融体系自身的一些特征有关,比方过度杠杆化、歪曲的激励机制、软弱的融资形式、以及日趋杂乱的事务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巴塞尔协议 II》的缺陷也逐步显现出来。。(一)计量方法的适用性问题巴塞尔协议 II 提倡银行使用基于内部评级的计量力一法来讨算资本充足率,但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这种方式并不适用。这是因为具备长期经营记录,拥有大量丰富数据且能高效处理数据的大型银行并不在多数。所以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还是要依赖外部评级以及监管当局指标。如果使用监管当局规定的指标,就很难保证指标钻则的公正性、客观性及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