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义源流考_词义论文导读::因之本义探源。要对因的词义源流进行考辨。有助于我们理解在汉语史开展过程中以因为构词语素而形成的用词现象。一、因之本义探源要对因的词义源流进行考辨,首先应正其根源,定其本义。因在甲骨文中已存在,《甲古文字典》:囗像方席,......像茵席编织纹。即因的造义乃是席、垫。《逸周书器物》:明器,因外直三广三。朱右曾集训校释:因,当为茵,所以藉棺者。可见席、垫之义亦是因的实义,故因之本义当为席、垫。而《说文囗部》有:因,就也。其将因释为就,即依靠、凭借之义,事实上已是根据因之本义的词义特点引申而来的直接引申义。二、因义历史脉络〔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作为语言中最为活泼的词汇,其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动乱而不断推陈出新。我们通过对先秦几部重要典籍中因的词义使用情况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发现因的词义在先秦几乎完成了由实到虚的演变,词义系统趋于完整。《尚书》中有五处用因,分别是:① 动词,依靠,凭借。《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② 介词,经,由。《禹贡》:西倾因桓是来。③ 连词,因为。《五子之歌》: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④ 连词,于是,就。《多方》:崇乱有夏,因甲于内乱,不克灵承于旅。⑤ 连词词义,因为。《君陈》:惟民生厚,因物有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五处用因,且出现了新的义项,如:① 动词,亲,亲近。《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那么友。② 动词,沿袭,依循。《大雅韩奕》: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论语》中因的词义又有了新的内涵。《论语》中有五处用因,出现的新义项如:① 动词,增加。《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核心期刊。因与加相对成文,意义相同。② 介词,根据,根据。《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至战国中后期,因的用例更为普遍,我们以《鬼谷子》、《庄子》为例对因的义项分布作进一步梳理。《鬼谷子》中的因是表达全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即根据客观实际,做出相应的行动[①]。其有 28 处用因,义项有如下五种:① 介词,根据。《反响》:因其言,听其辞。② 介词,因为。《反响》:或因此,或因彼。新出现的义项为:③ 介词,趁。《内楗》:假设欲去之,因危与之。④ 动词,顺随,顺应。《抵巇》:因化说事。⑤ 名词,所因循之理,即原因。《符言》:右主因。《庄子》主张彼直随任物性,顺苍生之望,故因之顺随、因循等义屡次提及。其中因共出现 55 次,主要义项如:原有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