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聪慧的老师》读后感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沟通。确实,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开展,而管理者那么不然,管理者最关怀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方法不是使学生立即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化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小学生日常行为标准》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举例:我班中的一些淘气生就是这样,在我面前表现还是不错的,可一离开我的视线,就不自觉了,这可能就是我平常太严所造成的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二、做一个聪慧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平常,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判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慧些”,于是我实行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实行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老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疑心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那么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领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确实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本钱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似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