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遵循制定教学目标的标准性原则,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是指“老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P20) “教学过程的中心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老师。教学的辩证法就是,老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钟启泉崔允漷 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进展解读》P219)。所以,老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由一个又一个学生直面任务问题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所构成。 3.达成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学目标导向就是以学定教,所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必须有教学目标依据。 4.强化反馈评价,完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思维过程调整教学,进行指导,实现顺学而导。 5.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亲历语文学习过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习得语文素养。 6.落实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语文课程性质要求,老师“教阅读”“教表达”,学生“学阅读”“学表达”。 教科书分析: 1.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上学、上下课两个场景和环境一个画面,介绍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感受到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 2.本单元是学生进入第二学段三年级学习的第一个单元,具有过渡性质:会认的字量开始减少,会写的字量开始增加;“学阅读”和“学表达”的学习比重增大,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体现了第二学段三年级的这个学习特点。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识字与写字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默读的学习掌握仍要进行,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容量、环节等的合理分配组织,注意使用适合的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地进行各教学内容的教学。 3.课后思考题:“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要求学生通过梳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景、画面,然后通过阅读理解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并将画面表述出来。原来,这类思考题从复述角度的学习而言,属于制造性复述,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它仅仅是认识、了解“有新奇感词句”的手段策略,所以,仅需把画面用一、两句话表述出来便可。 4.课后“在文中画出有新奇感的词句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