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观课报告《我要的是葫芦》观课报告 新课标指出, 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两个点: 识字写字和阅读。 近几年, 我一直在低年级段教学语文, 孩子们年龄小,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 加之识字环节确实枯燥无味, 总感觉处于高耗低效层次。对于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识字, 我有时会感觉有心无力。 观摩了胡老师《我要的是葫芦》 一课, 我心中忽然明亮起来。 胡老师采纳的是抓典型字归类识字的方法。 字的形和义不太容易分开, 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渊源。 所以在处理的时候, 胡老师不是面面俱到, 而是着重挑出两个字——藤和盯。 她先是通过三幅图片, 展示给孩子们的是三种长藤蔓的植物, 学生饶有兴趣地自己总结识记“藤”, 并自己总结出: 与植物有关的字一般带有草字头, 得出偏旁表意的特点, 直观形象, 记忆持久。 学习“盯”, 通过做游戏, 看老师的动作眼神猜字——盯,定就是不错眼珠地一直看。 接着进行拓展: 带有“看“意思的字还有那些? 瞪、 瞧、 瞥、 眺……进而总结出: 看是用眼睛看, 这类字大多都带有目字旁。 看着孩子们踊跃举起的小手, 与自己班里在讨论识字方法时零零星星的小手对比, 实在让我心内打鼓, 面上赤红。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看来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啊!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老师提供丰富资源, 不同层次体现对字义的理解,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识字方法, 这里有一个归类的思想在里面。 学生对这些直观形象的事物、 对做游戏感兴趣, 学得轻松愉快,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实践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理论。 作为语文课来讲, 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是重中之重。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是看学生是否能有滋有味地把课文读出来。 全篇课文的重点是种葫芦人的心情变化, 本篇文章脉络清楚且层层推动, 通过一步一步走入种葫芦人的内心, 文章的道理也浮出水面。 每一段的切入点落脚点都应该是人物的心情, 从开始看到小葫芦长势喜人的欣喜自豪, 到看见叶子上长了几个蚜虫的满不在乎, 到邻居劝之后的无所谓的态度, 再到最后看见葫芦掉了之后的失落心情。 引导学生先体会种葫芦人的感情变化, 再把这种感情变化有滋有味地读出来, 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但是, 我感觉胡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 把课文分析成一块一块的, 面面俱到, 点上发力。 引导学生读的时间还是少,朗读教学这一块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