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纱》教学设计西安市太元路学校 狄晓昀 一、理论依据和教学设计思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7-9)年级”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实施建议”中指出:“老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依据以上理论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理解并诵读《浣溪沙》,多角度体悟词人情感。《浣溪沙》是教育部审定(2024 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这是一首清朝的边塞词,这首词表达了纳兰性德的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国之虑,他的这些情感复杂而隐秘,学生不易理解、体悟词人的情感,所以我想到了以词解词的比较阅读的方法,适时引入他同一时期或相似情境的《采桑子·九日》《蝶恋花 出塞》,帮助学生理解他在《浣溪沙》中不便直言的隐秘情感,这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制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堂课我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纳兰”问题贯穿始终,第一自由朗读,初识纳兰,学生以意象为切入点初探情感,老师补充纳兰性德其他词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再探情感,初步认识词中纳兰;第二次老师补充纳兰的《浣溪沙》《南乡子》进行拓展阅读,跳出词中纳兰形象,让学生对纳兰有一个更深化、更立体的认识,这种高站位的俯视更容易激发学生内心对纳兰的理解,帮助他们读透纳兰的心声;第三次以创意性诵读的形式记录学生对纳兰的感悟,旁白+诵读,读写互动融合,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进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制造这四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升。整堂课由词识人到由人解词到由己谈悟,由浅入深,层层推动,让学生多角度体悟情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对这首词和对这个词人独特的感悟。当然,为了使学生热爱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到传统文化的智慧,我制作了微课《创意性诗词诵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诗词诵读的别样形式,感受创意性诗词诵读的别样魅力,激发他们创意性诗词诵读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