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年 6 月,我听母亲说,北京 35 中拍的课本剧《邹忌讽齐威王纳谏》在区里竞赛得了奖。我就开始想《邹忌讽齐威王纳谏》拍成话剧的可行性,最后越想越细,就写出了改编的剧本。话剧要求时空相对集中。《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以下简称《邹》)原文中邹忌早上遇到妻子、妾,中午遇到客,晚上遇到徐公,第二天上朝遇到齐王,时间跨度大,而且上朝时群众演员过多,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邹》改编时将时间压缩,地点设在邹忌家,让邹忌连续遇到 5 人,其中让徐公和齐王由于某种事由到邹忌家。齐王可以让他微服私访。由于《邹》原文描写不细,给创作带来了很大想象空间。最先,邹妻、妾、客,都见过徐公,而邹忌没见过。必须有一个邹妻、妾、客见徐公的机会,而这个机会邹忌错过了。为什么邹妻、妾、客认识徐公?只有竞赛这种活动可以让人一炮而红,而竞赛又是很容易被错过的。就让邹妻、妾、客都观看竞赛,徐公得第一,而邹忌由于公事错过了。为什么邹妻、妾、客都去看竞赛,为什么徐公去见邹忌?这需要一个纽带。比如爱好,而且是值得竞赛的。现在的围棋竞赛给了我启发。其它竞赛有缺点:古琴,不好竞赛;打擂台,徐公这英俊小生不行;诗词歌赋,要成名早成名了。只有围棋竞赛易诞生黑马,而且有古意。如此,让邹忌、徐公、邹妻由于围棋而见面,而徐公找邹忌是因为棋谱。《邹》原文没说客求邹忌什么,假如设计成邹忌的老乡向邹忌借点钱,借钱就借了,邹忌还能不借,如此就没有戏剧性了。所以,客应该要求的是一件难办的事,需要灵活处理的事。于是我就把客设计成一个大商人。求什么呢?假如是普通的商业行为不需要求人,所以应该是敏感物品的买卖,比如军火、毒品、人口。因为战国时是奴隶制,人口买卖合法,不需要邹忌批准,所以客不会求邹忌人口买卖的事。毒品,不知当时罂粟有没有传入中国,而且毒品很容易看出危害,应该是被禁的,也不用考虑求邹忌。烟草和毒品类似,但危害小,可禁可不禁,值得争取一下,所以让客求邹忌允许他进口烟草是可能的。军火买卖,有技术垄断的必要,有保密程度的问题,军火商出口军火需要批文是可能的,和邹忌讨论一下很有必要。大商人什么买卖都做,求邹忌烟草、军火买卖批文比较合乎逻辑。一旦客是大商人,那么他和围棋竞赛的关系就迎刃而解,客是围棋竞赛的唯一赞助商,给第一名徐公发奖金当然他来。古代,围棋是爱好,不是职业。徐公应该有个职业。种地的?太土了,有损美男的光辉形象。官吏?邹忌早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