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情志一、情志论概述情志论是一种方法论。笛卡尔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情志”,即思维、情绪、心理,他将情志与身体分开,主张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这种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情志论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命理论。这种理论不仅仅只关乎人的身体,更把重点放在了主导人一切肢体活动的精神层次,心理层次。情志是否健全与完善很大程度地决定一个人的健康。二、中医论情志成书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反映了名医张仲景对修身养性、生命、固本的重视,对世人“举世昏迷”、“不惜其命”、“竞逐荣势,企踵权豪”、“惟名利是务”种种态势的嗤之以鼻,并称之为“崇饰其末,忽弃其本”。这里的“末”和“本”,分别指向人的外在,身外之物以及人的内在人的“情志”和“肉身”。三国时期,通晓养性之术的华佗利用“激怒疗法”治愈了太守简病,这里华佗妙用情志的规律“以毒攻毒”、“以病治病”。华佗真正对情志理论运用在“治病”的实践之中。唐代名医孙思邈在继承唐代以来“养性”的情志理论的根底上,进一步提出了“十二多和十二少”。丰富了情志理论。宋代的陈无择的《三因极-病症方论》将“七情”的情志因素作为致病的三大诱因之一,予以高度重视。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在《内经》“以情胜情”、“以病治病”的根底之上开展“习以平之”等多种情志疗法。明清时期的《摄生集览》提出了“养神为首”,指出情志与“不寐”〔失眠〕的关系;《遵生八笺》中通过诗情画意与游览风光来陶冶情操与健心明智。纵观古代养生思想,都与《内经》中的情志论有着不解之缘,在其根底之上各家养生思想得以提炼、丰富、升华。其中“养性”〔调养情志〕的思想和方法贯穿整书。三、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论1.和七情。《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七情”,但在《素问·阴阳映象大论》中论说了人以“五脏”化“五气”,以“五气”化“五情”的过程。人的“心、肝、脾、肺、肾”产生的五种“志气”分别化作人的五种情志“喜、怒、思、忧、恐”。这五种情绪皆与“心”相连。假设情志正常,阴阳调和,那么“精神专指,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2.安五脏。“五脏藏神”《内经》中讲每一个脏器都参加精神,故五脏又称为“五神脏”。每一个脏器如同古代的官吏一样掌管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和情志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志節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