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突转与“发现的艺术观项羽的悲剧命运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戏剧在安排情节、结构布局方面做出了高度概括和总结,提出了人物处境变化的两大原那么:一从顺境到逆境;二从逆境到顺境。并精辟指出突转就是行动根据我们所说的原那么转向相反的方面。【3】分析《项羽本纪》,纵观英雄的一生,很容易发现,在垓下之围前,项羽是一直处于顺境之中。他破釜沉舟,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获得了一世的英名和威信,完全具备了成为帝王的潜质,然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处境发生了致命的突转,他惨败给了曾经的臣子刘邦,选择自刎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突转,并且如我们所说,是根据我们刚刚说的方式,即根据可然律或必定律而发生的。【4】探究根源,项羽突转而至的、由顺境到逆境的悲剧命运就是一种在性格作用下的必定律导致的结果:胸怀大志而又目光短浅。项羽幼时就表现出非凡的凌云之志。然而当他以一个领袖的身份攻克了秦国后,却没有意识到要去一统天下,而是倒行逆施,把局势倒回割据纷争的局面。在还乡问题上,项羽前后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取得伐秦的胜利,他没有意识到地形之利对于国家防守的重要性,而是出于虚荣心执意要东归;在兵败围困于垓下,他又放不下尊贵的身份和浅薄的面子,誓死不渡乌江,这两者都莫衷一是地显示他短浅的目光。残暴凶狠而又有妇人之仁。项羽在出于本性的不自觉行为中将性格的弊端暴露无遗。对于战俘,皆坑、烹之,何等残暴!而对于刘邦,又表现出不该有的妇人之仁。项羽深知先发制人后发制与人,但是虚容之心,就像阿喀琉斯的脚踵,是项羽致命的软肋,使他每次都耳根发软,坐失良机,埋下巨大的隐患。自矜攻伐而又妒贤疑能。项羽十分善战,然而又恃战自强,即使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也执意认为是天忘我,非战之罪也。在人才任用上,项羽妒贤嫉能,有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行地而不予人利【5】。他的麾下原来有一批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文臣武将,可是皆因为得不到重用而背楚归汉,连最后一个亚父范增也在刘邦的离间之计中被疑心不忠,气愤地弃官还乡。二发现的释义及阐述发现是希腊戏剧家在创作实践中常常使用到的一种独特技巧,如字义所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逆境或顺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6】在《项羽本纪》中,发现当然是指项羽发现刘邦原来与自己是仇敌关系。而这种仇敌关系项羽早就有所耳闻。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刘邦的野心,亚父范增也说刘...